推背图下载站 > 教程攻略 > 新闻资讯 > 买了那本杨永信编写的《网瘾的是与非》

买了那本杨永信编写的《网瘾的是与非》

作者:佚名 来源:推背图下载站 时间:2024-09-14

上周,杨永信和网瘾治疗的话题非常火,你基本能想象,在微博和知乎上,对杨是一面倒的批判。然而一个事实是,自从2006年开办网瘾治疗中心,到现在已经10年了,舆论似乎并没有给他的网瘾治疗事业带来什么太大的影响。

  就在去年,杨永信的治疗中心9周年之际,杨永信还出了一本书,这本书叫做《网瘾的是与非》,这本书总结了“网瘾”的由来、发展和争议,总结了学术界对待“网瘾”的定义和看法,总结了杨永信治疗期间种种案例,甚至总结了几乎所有与网瘾治疗相关的媒体报道。今天下午,我们购买的这本书送到了,我粗略读了一读,有一些初步感受,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

  

买了那本杨永信编写的《网瘾的是与非》

 

  首先这本书有两人作序,他们分别是《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总编、中华医学行为医学分会原主任委员杨志寅,以及世界精神病学会分类与诊断委员会原副主任委员、中华精神科学会原副主任委员、中国睡眠研究会原理事长、北京大学北京回龙观医院教授和主任医师陈彦方。

  在序中,杨志寅将“网瘾”比作“鸦片战争”,表示自己在实地参观过杨永信的治疗中心之后,深刻地意识到了网瘾的危害之大——“国将不国”“断子绝孙”绝非危言耸听。并坚信中华民族将在网瘾战争中获得胜利。

  陈彦方则表示,“《网瘾的是与非》,与其说作者是在客观记录一个医学和社会实践的历史,不如说他是在试图通过切实认真的科学探索,拨开重重迷雾,引领人们一起走出网瘾这一时代病的泥沼。”

  在简略翻了翻全书之后,确实如陈彦方所言,这本书给我一种“客观记录”的错觉。

  

买了那本杨永信编写的《网瘾的是与非》

 

  这本书展示出的杨永信大概会和一般人的想象有所出入,书本一开始从“网瘾”的定义和由来说起,1995年,美国精神病学家戈登伯格无意中开的一个玩笑引发了“网瘾”讨论,借着用整整四页的篇幅一一列举从95年到现在,学术界对“网瘾”这一概念的认知的变化。他列举了不同年份、不同地区的学者们对“网瘾”症状界定方式,以及媒体对此事的争议。

  其中让我比较惊讶的是,杨永信对他所“治疗”的对象有着相当清醒的认知。他没有将问题一味归罪于“网游的原罪”,而是提出了三因素理论:不良性格基础、不良家庭环境和不良社会环境。从这个角度来说,他说的完全没有错,大多数所谓的“网瘾少年”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鸿沟,教育不当,所谓网瘾只是父母和子女之间产生冲突的表象之一,本质仍然是家庭问题。通过这个,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杨采用的父母子女一起接受治疗改造的方式成效卓著——他确实知道问题在哪里。

  而至于手段是否足够正确,这并不重要。书中,一位家长说道:“有效比正确重要。”另有一些家长表示:“送孩子做电击也比坐牢强。”“如果非要说杨叔违法,如果一定要让杨叔坐牢,我们也陪着杨叔坐牢!”

  不过表面上的客观差不多也就到此为止了,在其后的部分中,网游依然被塑造成了洪荒猛兽,书中举出了数不尽的离奇案例,关于网游如何毁掉一个又一个家庭的故事。我印象比较深的是,作为案例之一,某篇报道中的“网瘾少年”小波扬言:他已经活够了,只是有几件事情还没做——他要杀掉所有的仇人,强奸他最心爱的女人,把他最喜欢的游戏《魔兽世界》玩到最高级,再不会有人能够超越他,然后他就自杀!老实说,这听起来确实很扭曲,也很奇怪,一个真正的“网瘾少年”的夙愿会是把《魔兽世界》玩到最高级吗?这实在太简单了,如果是真正的“网瘾少年”,这应该早就达成了才对,这可是他最喜欢的游戏。如果这些话属实,那我认为他的问题可能并不在于“网瘾”。

  书中还列举了世界各国关于防治“网瘾”的举措办法。其中,书中列出的英国的防治办法是建立分级制度,越南则是“坐禅”。

  这本书还详细记录了从治疗中心开办以来几乎所有的媒体报道。针对那些负面报道,杨永信会通过家长们的反应或者其他正面报道的例子来进行“反驳”,他将自己塑造成了一个在争议中义无反顾前行和网魔做对抗的义士形象。

  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一个名为刘明银的记者,刘明银2006年为杨永信做出了第一篇报道,名为《网瘾大搜救,三百患儿家庭不再叹息流泪》,这应该是关于杨永信及其治疗中心最早的一篇报道,发布在《家庭》杂志。随后,2007年,刘明银促成了央视《法治在线》栏目对于杨永信的报道,该组报道名为《网梦醒来》,2008年,刘明银又在央视制作播出了5集电视纪录片《战网瘾》,将杨永信推向了舆论中心。这本书里同样提到了临沂政府对杨的大力支持。

  在本书的最后,还详细列出了治疗模式单元结构和各个环节,非常之细致。

  由于只是粗略翻了翻,我也就介绍这么多,如果你想要深入了解杨永信,这本书应该看一看。毕竟战胜对手之前,要先了解对手。

  我印象比较深的是,杨永信在序中写,一位老领导对他说:“哪怕成功救治一个孩子都功德无量。”这成为了他的信念。而我很想问的是,毁掉一个孩子又该怎算呢。